甘肃平凉让资源变资产、资金变股金、农民变股东——走活产业发展一盘棋

发布时间:2018年12月25日 来源:经济日报

  

农村“三变”改革让凤凰村实现精彩转型。图为凤凰村新貌 卢姗摄

  今年,对蒋怀贝的五口之家来说,是有“彻底变化”的一年。家住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城关镇凤凰村的他有了两个新身份:村里旅游公司的“保洁员”和股东,同时将告别“旧角色”——贫困户。

  最让蒋怀贝高兴的是,前不久,村里旅游公司分红,他家的各种股份加起来分了900多元。“钱虽然不多,但是有意义,连院子里5棵老柿子树都能算股份,分了50块钱。农民变成了股东,以前哪想过这事?”

  蒋怀贝家的变化源于村里的变化。曾经贫困发生率高达41%的凤凰村,近两年依托泾川城郊村的优势,招商引进甘肃锦绣凤凰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发展乡村旅游,将农户个人和村里凡是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各类财产进行全面清查,确权登记入股企业,形成了一个集生态观光、休闲娱乐、民俗体验于一体的旅游景区和产业基地。今年前10个月,全村接待游客人数达46万人次,毛收入400多万元。经过分红和产业带动,预计到年底,村里的贫困发生率将下降至1.12%。

  凤凰村是甘肃平凉市农村“三变”(资源变资产、资金变股金、农民变股东)改革的一个缩影。据统计,目前平凉市已有105个乡镇、1079个村陆续开展“三变”改革,其中贫困村607个。目前,已有2.7万农户获得入股分红3263万元,其中1.81万贫困户获益1719.39万元,118个村集体获益903.45万元。

  人钱物皆能入股

  年轻人长期外出务工,让村里陆续形成了1000亩左右的撂荒地,一度让平凉市庄浪县岳堡镇南岔村党支部书记郑耀峰痛惜不已。

  “种地不挣钱,咱也不能强迫村民种,但总不能让地一直荒着。”就在郑耀峰琢磨怎么利用这些撂荒地时,乡镇干部给他说了“三变”改革的思路,让郑耀峰眼前一亮:“这是个好办法!”

  2017年,南岔村注册成立培培种植专业合作社,吸纳172户村民用撂荒地入股,并根据庄浪县大力发展养殖产业对饲草的需求,在今年种上了青贮玉米。

  “9月份饲草全部卖完,1000亩地有140万元的收入,除去成本,产生50万元纯利润。”郑耀峰告诉经济日报记者,合作社、村集体和农户根据1∶2∶7的比例分红,贫困户户均分红2000多元,“这一变,让颗粒无收的撂荒地一下成了‘聚宝盆’,村里有10户贫困户靠分红的收入加上其他收入,一下子就实现脱贫了”。

  在平凉市,通过摸清家底、确权入股,很多像南岔村撂荒地一样的资源要素得到有效盘活。记者了解到,目前平凉市基本完成了村级集体资源、资产、资金清查核实工作,共清查核实村集体资金、资产33.19亿元。鼓励引导村集体和农户将可变资本评估折价后入股经营主体,按股比获得收益,初步形成了耕地林地、资金、劳动力、特色产业、技术技艺、机具设施、房屋窑洞、民俗工艺、文化遗址、自然资源10类入股要素。

  可喜的变化正在平凉各县区悄然发生,庄浪县、崇信县探索推广了土地股、资金股、劳务股、设备股等10种股权形式;泾川县在凤凰村、白家村等村将古树名木、手工艺品、古遗址等资源纳入折股量化范围,最大限度盘活了农村闲置资源;静宁县对一批熟练掌握果园生产管理技术、养殖技术等具备无形资产入股的“土专家”“田秀才”进行排摸列入资源库,着力打造“股份果农”和“三变”产业工人。

  户社企结为一体

  将农户、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以股权形式结成利益共同体,通过市场主体的发展带动农民增收,是“三变”改革的基础模式。在这一理念带动下,平凉各地因地制宜,探索出了多种“三变”+产业发展模式。

  在崇信县锦屏镇冉李村,当地依托甘肃名翔牧业公司,按照“公司+基地+农户”的模式,探索走出了一条“三变”+生猪养殖的产业扶贫新路子,已实现首次分红32万元,其中10户贫困户分红2.2万元。

  “今年以来,周边的种猪场都不景气,而我们的种猪却供不应求,已经出售1万多头。”在名翔牧业公司总经理杨世晓看来,参与“三变”改革,是企业与农户双赢的好事,“农户增加了收入,企业一方面扩大了养殖规模,另一方面也树立了品牌”。

  在冉李村,名翔牧业成立了种猪养殖专业合作社,吸纳60户农户(其中贫困户3户)将125亩土地入股企业,户均每亩年分红不少于800元。同时,以村集体2眼机井、3公里道路、2公里水渠等集体资源折价入股,村集体每年实现分红1万元。

  为破解融资难题,名翔牧业与甘肃银行建立了银企战略合作平台,采取“三变+金融”模式。“我们选了30户个人征信记录良好的农户,每户从甘肃银行贷款10万元入股企业,用于扩大生产规模,由企业负责还款结息,农户每年保底分红5000元。”杨世晓说。

  目前,平凉市参与“三变”改革的龙头企业已有119户、合作社1065家、专业大户327户、电商平台192个、家庭农场112个,随着产业的发展壮大,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。经济日报记者了解到,平凉各地通过发展畜禽养殖、中药材、马铃薯、苹果等特色产业,形成了“三变”+特色产业、“三变”+乡村旅游、“三变”+商贸服务等多种改革路径,带动农民收入向土地保底分红+土地收益分红、务工收入+工资入股分红、自有资金入股+财政资金配股以及技术股、机具设备股等多元收益转变。

  用活留守劳力

  在泾川县泾明乡白家村村民白小红看来,村里开展“三变”改革,村民增收最多的来源并不是分红,而是通过发展产业,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钱。

  “我以前种两个大棚的蔬菜,要靠自己骑自行车带到乡上的集市去卖,有时候还卖不完。”白小红说,现在自己种6个大棚和12个小拱棚的瓜菜,不出村就全卖完了,“说到底是村里现在人气旺了,不仅游客多,经销蔬菜的客商也愿意来”。

  白家村的人气变旺,是从村里开展“三变”改革发展乡村旅游开始。记者了解到,白家村的牛角沟曾出土距今约5万年前的古人类头骨化石,被中国科学院古人类研究所命名为“泾川人”。2013年,牛角沟遗址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  怎样利用这块“文化招牌”做文章呢?早在2014年,白家村村党支部书记白宁安就有打算,但是村里基础设施太差,不具备发展旅游的条件。这几年,随着扶贫力度不断加大,村容村貌逐渐改善,白家村党支部在县上的扶持下发展群众入股,共筹资480万元注册成立泾川县牛角沟文化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,并对农户和村集体的资源性资产、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全面清理核查,进行价值评估,明晰产权归属。

  今年前10个月,白家村接待游客6万多人次,村里旅游公司收入90多万元,同时带动村里的留守老人、妇女开展旅游服务,全村旅游收入可达160万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