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秦自古就有“天下之菜源于陕,始于周秦盛于唐”的说法。陕西人食面的习俗是与其自然环境和历史渊源分不开的。陕西地处暖温带,四季分明,是小麦主产区。从半坡仰韶文化开始,到西周人定居周原,再到秦朝定都咸阳、汉唐定都长安,陕西曾经是世界上最繁华的聚居地,几千年的生活习惯养成每日食面的习俗。时至今日,面食依然是北方人的主食。而在盛唐避暑胜地宝鸡麟游县,有一种最古老的面食——血条面。
眼睛带你看麟游
初夏去麟游,我们沿着山路蜿蜒向前,周遭的景色也随着目的地的接近开始变得更加丰富起来。栖居在盘山路两旁的养蜂人正欣喜于他们的收获,偶尔的鸟鸣声也使原本幽静的山涧愈发生机勃勃。当我们还醉心于绿树婆娑,芳草吐翠的美好风光时,前方“千年九成宫,现代避暑城”的标语映入眼帘。
麟游县坐落于杜水之北的天台山,东障童山,西临凤凰山,南有石臼山,北依碧城山,青山绿水,明媚秀丽。
流连在九成宫,青莲山公园、西海苑景区,总能看到前来观光避暑的游客们,于青山碧水中感受生态,于名胜古迹中重温历史。这是属于麟游的夏天,你爱上这座小城不需要任何刻意的缘由,因为你的每一次回眸和眺望,都能真切的感受到这座小城的无限魅力。
舌尖带你咥麟游
每当正月,你若行走在西府麟游的街头,便会听到当地人见面这样打招呼,“过年,你吃血条面了吗?”由于血条面是以新鲜猪血制作而成,我们遗憾没能亲眼目睹整个美食制作的全过程,但是我们幸运的听到了美食家闫老师的介绍。
闫老师告诉我们,血条面做起来其实并不复杂。在宰杀猪羊时将鲜血过滤干净,然后用血拌面粉,团捏、摊开、压薄,每压一层抹一层猪油和鸡油,几经折叠压薄,切成细条,蒸熟晾干,吃时放入浓汤锅煎煮,再配以臊子、油泼辣子、鸡蛋饼、葱花、蒜苗、豆腐条、姜汁等,便可开咥了。
正说着,一碗煮好的血条面便端到我的面前,油汪汪、黄澄澄的蛋絮,白花花的豆腐,闻着喷香,看着眼馋。来不及擦去嘴角的口水,捞起长长的面条尝一口,真是味浓而不腥、色红而不辣、油厚而不腻。
我顾不得太多的形象,大口吃面,细细品味,一碗面吃完,端起碗来一仰脖子,把“一汤热血”灌下肚去,原汤化原食,咂起滋味来又鲜又美,一碗面下肚既饱了口福,又补养了身子。
文化带你悟麟游
提起血条面的来历,麟游人如数家珍。起初,人们都用血条面来祭奠神灵或祖先亡灵,由于它是绛红色的,有着喜庆的意味,所以至今血条面还是当地人红白喜事待客的必备面食。相传,当年唐王李世民来麟游九成宫避暑,山珍海味吃腻了,一位农妇便把用猪血和面制作的面条献给他,唐王吃后赞不绝口,后来就将那位农妇招进宫,专为宫廷做御用血面食。由于皇上的喜爱,血条面得以发扬光大,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。
说到血食,往往会使人想到先民“茹毛饮血”的洪荒时代。然而血条面是制熟的血食。我国食用熟血的记载早已有之,汉代《释名·释饮食》就有“血脑,以血作之”的记载。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,猪、羊血皆有生血活血、解毒排毒的功效。
麟游血条面2007年就已被列入我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同时它也以“精血香面”的专利品牌正在走进千家万户。如今,血食早已成为生活中提高免疫功能,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佳品。